9月19日,沈阳市“公民道德宣传日”宣讲报告会在浑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此次活动由沈阳市文明办主办、浑南区文明办承办,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践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报告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5名先进典型——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沈阳农业大学2022级土壤学博士研究生潘越,沈阳青藤爱心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冯腾飞,沈阳市同泽高级中学教师李海卫,沈阳市“王公正”调解室主任王金福,代表中国仪仗女兵走出国门的退役军人刘心竹,依次登台宣讲,用亲身经历传递道德力量。
此次“公民道德宣传日”宣讲报告活动的成功举办,将在全市掀起学习道德模范、弘扬高尚品德的热潮。通过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引导更多市民成为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为推动城市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潘越:感恩之情让我觉得自己不再孤单

潘越是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2022级土壤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今年5月,她被评为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
在三岁时她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智力残疾、身体不好,她自幼跟随患病的母亲一起生活。从三年级开始,她边学习边照顾母亲,还要买菜、做饭、做家务。六年级时,她想给妈妈买件新衣服,就用业余时间为一家工艺品店做扎花,扎一个手绢花能赚5角钱,假期结束时她赚到了600元,但是手上被扎出好多针眼。“我用这些钱给妈妈买了衣服、水果,妈妈感动得落泪了……那一刻,我觉得为了妈妈做什么都值得。只要妈妈能在我身边,干什么事都不会觉得苦。”
2018年,潘越考入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她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天起,就对沈阳农业大学充满了敬畏与热爱。她说:“一代代沈农人躬耕沃土的执着和勇毅担当的实践,激励着我一定要成为一名既拥有‘顶天’能力,又具有‘立地’本事的大学生。”
四年大学本科学习期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2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获得免试攻读博士的资格,成为一名土壤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这更加坚定了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心与决心。
“一路走来,日子虽苦,但总有一份感恩之情让我觉得自己不再孤单。”她说,“作为一名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我希望自己能够让科研成果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生根发芽;作为一名女儿,我希望自己能传递孝老爱亲的家庭美德。”她表示,毕业后如果有机会,她会选择当一名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冯腾飞:青年人要做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以“孝老爱亲大食堂”守护300余名乡村老人幸福晚年,以“24小时响应”机制驰援辽宁、河北、甘肃等多地救灾一线,以“青藤模式”构建覆盖万人的志愿服务体系。站在“公民道德宣传日”宣讲报告会讲台上的沈阳青藤爱心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冯腾飞始终相信: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奉献了什么。
2020年,冯腾飞组建了一支由60多名青年企业家组成的“90后爱心志愿团队”,从此开启了一段充满温暖与感动的公益之旅。青藤爱心团队以“孝老爱亲大食堂”为支点,创新构建“公益+志愿+产业”的乡村振兴新模式。两年来,先后在铁西区、浑南区、沈北新区建成3个示范点,提供免费午餐60000余份,不仅解决了乡村老人的“一碗热饭”,更催生出村民互助服务队、本地农产品供应链等特色产业链。三年来,他们持续打造“关爱老幼”志愿服务品牌的同时,还发起“爱与陪伴”的关爱老人项目,为老人们提供生活照料、定期探访、精神慰藉等服务。
冯腾飞说:“真正的温暖,要送到最需要的人身边。”2024年辽宁发生洪灾,他带领团队灾后8小时完成需求评估,12小时募集33万元物资,24小时送达重灾区。面对道路塌方、桥梁冲毁的险境,17名党员志愿者肩扛手抬穿越3公里泥石流区域,将首批2000件矿泉水、500箱方便面送抵孤岛中的受灾村落。
“榜样是一面旗帜,要走在前面才能凝聚力量;榜样是一盏明灯,要走在前面才能指引方向。”冯腾飞说,“青年人应当努力发光发热,做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李海卫:小小善举也能温暖整个社会

李海卫是沈阳市同泽高级中学的一名教师。她说:“公民道德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藏在每一个人伸手相助的瞬间里。”
2024年8月2日,李海卫开车送孩子去上乒乓球课,路上看到一位浑身是血的工人正朝着过往车辆挥手求助。她见状立刻靠边停车,安抚车上受惊的儿子,随后开车来到伤者身边,提出送他去医院。伤者担心流血弄脏她的车,可李海卫当时就急了:“有啥比人命还重要啊!”她把伤者送到最近的医院,医生简单处理后发现伤势太重建议立即转院。她开车一路打着双闪,以最快的速度把伤者转送到北部战区总医院,不但直接到缴费窗口垫付了5000多元治疗费,还陪着他做各种检查,直到伤者家属赶到,才悄悄离开。
当时,李海卫的孩子一直在车里,默默地看着她如何面对这一突发事件,如何去救助这位伤者,如何帮伤者转院。“我知道,这就是常说的言传身教。这一次,就是孩子人生中一堂生动的德育课。”有一次上课前,一个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悄悄递给她一张纸条,写着:“李老师,原来助人为乐不是课本里的成语,是真的会有人拼尽全力去帮助别人。我要向您学习!”
“听到这些话,我特别感慨,作为老师,我们每天在课堂上讲再多的道理,都不如一次亲身践行有力量。”李海卫说,“今天我们谈论公民道德,它不是遥不可及的高标准,而是‘见人危难,伸手相助’的本能;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不计得失,守护生命’的初心。就像点点繁星能照亮夜空,每一个人的小小善举,也能温暖整个社会。”
王金福:把每一件事都办公正,不辜负信任

在沈阳法库县,人们可能不太熟悉王金福的本名,更多人称呼他为“王公正”。“这三个字对我而言,是信任,是责任,更是我一直坚守的初心。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他们信任我,叫我‘王公正’,我就一定要把每一件事都办公正,不辜负大家的信任。”王金福如是说。
王金福是一名基层司法干部,现任沈阳市“王公正”调解室主任。他扎根基层40余年,以实际行动维护着基层的和谐与安定,被群众誉为办事公平、公正的“王公正”。退休之后,他依然活跃在基层矛盾调解的一线。这些年,经他调解的各类矛盾纠纷达11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到了99.7%。
“群众利益无小事,我就是要把小事当成大事来办、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在王金福看来,每一个纠纷都是刻不容缓的召唤、都是重于泰山的责任。在调解纠纷时,他不仅遇到过说情的,还遇到过胡搅蛮缠、威胁恐吓的,但他时刻提醒自己要端平“公正”这碗水,坚持在情理法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工作中,王金福总结出一套“四心、三头、应季”调解法。“四心”就是热心、耐心、细心、公心。“三头”,就是群众炕头,田间地头和村头。“应季”就是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和纠纷类型,采取相应的调解策略。
这些年,王金福几乎没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和假期,哪里有矛盾纠纷就会出现在哪里。为了工作,父母和妻子生病时他都没能去照顾。一次下乡调解纠纷,因心急加雨后路滑,车辆滑入路边深沟,他头部缝合了七八针。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谎称去外地出差,自己在医院住了8天。直到记者到家采访时提及此事,老伴才边抚摸他的头查看,边说:“他热衷工作,对别人公正,对家一点不公正。”
刘心竹:用青春彰显仪仗女兵风采

1994年2月出生的刘心竹,刚满18岁就如愿穿上军装,踏入军营。201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增加女队员,她通过严格选拔,成为首批女队员。她先后执行仪仗司礼任务30余次,用13年的青春时光书写了一段关于坚持、忠诚与荣誉的“毫米级人生”。
2015年9月5日,刘心竹随队赴俄罗斯参加“斯帕斯钟楼”国际军乐节。她说:“那是中国仪仗女兵首次走出国门,我们的队列枪操惊艳世界,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风采。”
2017年12月,五年军旅生涯画上句号,刘心竹告别军营,踏上归途。
2019年初,她得知将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需要选拔女兵方队的队员,于是她报名参选。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入选女兵方队并担任教练员。训练期间,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反复打磨,有时在烈日下一站就是一整天。脚腕肿了又消,手心磨破结痂……但她从未想过放弃。八个月里,她瘦了20斤。10月1日,女兵方队英姿飒爽地走过天安门。“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化作温暖与自豪。”虽然作为幕后的一员,刘心竹同样心潮澎湃。
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刘心竹作为民兵方队一员,再次参加阅兵。在挂枪训练后,她的肩膀肿起了一个大包,脚掌的水泡磨成了老茧,可她反复告诉自己:“我扛得住!”
当分列式进行曲响起,当听到“向右看”的口令,她手握钢枪,眼神坚定,走过天安门,用青春彰显新时代女兵的风采。